期货配资行业 厦门银行新董事长首秀遇挫:业绩"开倒车"、重组贷激增2倍
发布日期:2025-09-16 21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期货配资行业 厦门银行新董事长首秀遇挫:业绩"开倒车"、重组贷激增2倍

在业绩下滑的同时期货配资行业,厦门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更值得警惕。

近日,厦门银行交出新任董事长洪枇杷上任后的首份半年报。这份承载着转型期待的成绩单,却让市场看到了这家大陆首家台资背景城商行的多重困境:营收净利润连续两个半年报下滑,业绩水平退至2022年之前;核心盈利指标净息差持续收窄,非利息收入大幅缩水;更值得警惕的是,在不良贷款率看似稳定的背后,重组贷款规模一年激增超2倍,拨备覆盖率大幅下降的"利润调节"手段,也难掩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。

01

营收净利退回三年前水平

翻开厦门银行2025年半年报,营收与净利润的双降曲线格外刺眼。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6.89亿元,同比下降7.02%;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.58亿元,同比下降4.59%。这已是厦门银行连续第二个半年报出现业绩双降,对比2023年上半年14.2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,短短两年间净利润规模缩水近20%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经过连续两个半年的下滑,厦门银行的核心业绩指标已退回至三年前水平。回溯2022年上半年数据,该行彼时营收已达28.55亿元,净利润12.32亿元,均高于2025年同期表现。在银行业整体逐步回暖的2025年,厦门银行不仅未能抓住复苏机遇,反而陷入业绩"倒车"的尴尬境地,新管理层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。

盈利端的困境还体现在经营现金流上。上半年厦门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-21.44亿元,较上年同期的正值转为大幅负数,降幅高达2735.47%。现金流由正转负,反映出该行在资金获取与运用效率上出现明显问题,也为后续业务扩张与风险抵御埋下隐患。

02

盈利结构承压

深入分析厦门银行的盈利结构,不难发现其营收下滑背后的双重压力。作为城商行核心收入来源的利息净收入,上半年实现19.92亿元,同比仅微降0.47%,看似相对稳定,但这一数据背后是净利差与净息差的持续收窄。

2025年上半年,厦门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为1.04%和1.08%,同比分别下降0.02个百分点和0.06个百分点。对比2021年1.63%的净息差水平,四年间已累计下降0.55个百分点。尽管该行提及二季度净息差有所回升,但在市场利率下行、LPR持续调整及年初贷款集中重定价的多重影响下,贷款平均利率下降趋势难以逆转,净息差回升的持续性存疑。

非利息净收入则成为拖累营收的"重灾区"。上半年该行非利息净收入6.97亿元,同比减少1.93亿元,降幅高达21.72%。其中,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亏损2.04亿元,同比减少3.00亿元,主要因债券市场利率震荡上行,导致债券类资产公允价值大幅缩水。这一情况不仅反映出厦门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上的操作能力不足,也暴露了其收入结构对利息收入的过度依赖,非息业务未能有效发挥"压舱石"作用。

03

资产质量隐忧

在业绩下滑的同时,厦门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更值得警惕。半年报显示,截至2025年6月末,该行不良贷款余额18.26亿元,不良贷款率0.83%,较上年末上升0.09个百分点。尽管0.83%的不良率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但单一指标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。

最引人关注的是重组贷款规模的爆发式增长。截至2025年6月末,厦门银行重组贷款金额已达59.11亿元,占贷款及垫款总额的2.68%。而在2023年末,该行重组贷款规模仅为17.9亿元,短短一年半时间激增超2倍。新增重组贷款中,个人贷款与小微企业贷款占比颇高。尽管该行解释称此举是"响应国家号召,助力纾困解难",但重组贷款的大幅增加,本质上是将潜在不良贷款进行"展期"处理,可能导致风险延后暴露,未来资产质量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。

逾期贷款的高企也印证了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。截至2025年6月末,该行逾期贷款金额31.47亿元,占贷款总额的1.42%。尽管较上年末微降0.04个百分点,但对比2023年末29.91亿元的逾期贷款规模,仍处于历史高位。逾期贷款的持续高企,意味着未来不良贷款率存在进一步上升的可能。

为应对业绩压力,厦门银行还动用了拨备覆盖率这一"利润调节器"。截至2025年6月末,该行拨备覆盖率从上年末的391.95%大幅下滑至321.67%,下降70.28个百分点。根据民生证券研报测算,拨备覆盖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可提升利润增速约0.5个百分点,以此计算,厦门银行通过降低拨备覆盖率可释放约35个百分点的利润增速。即便如此,该行净利润仍同比下滑4.59%,这意味着若剔除拨备调整因素,其真实盈利能力的下滑幅度将更为惊人。

04

资本补充紧迫性凸显

面对业绩下滑与资产质量压力,厦门银行的资本补充需求日益迫切。9月1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监管局批复同意该行发行不超过9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补充工具,允许其在24个月内自主决定发行品种与规模。这一举措虽能在短期内缓解资本压力,但90亿元的资本补充规模,对于资产规模超4300亿元、且面临风险敞口扩大的厦门银行而言,能否有效支撑未来业务扩张与风险抵御,仍需打上问号。

从行业背景来看,当前城商行面临着利率市场化深化、区域经济分化、数字化转型加速等多重挑战。作为福建省首家上市城商行,厦门银行曾凭借台资背景与区域优势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,但近年来在同业竞争加剧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下,其传统优势逐渐弱化。新任董事长洪枇杷上任后,虽肩负着转型重任,但从首份半年报来看,尚未展现出有效的破局思路。

未来,厦门银行若想扭转业绩颓势,需在多个方面实现突破:一是优化收入结构,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,提升中间业务与金融市场业务的盈利能力;二是加强风险管控,在助力纾困的同时,合理控制重组贷款规模,避免风险延后暴露;三是提升资产运营效率期货配资行业,改善现金流状况,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然而,这些改革举措的落地见效需要时间,厦门银行的转型之路,注定任重道远。